近年來,人工智能技術熱度持續(xù)升高,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。為抓住人工智能發(fā)展機遇,發(fā)達國家和地區(qū)將人工智能提升為國家戰(zhàn)略,美國、歐盟、日本和韓國等相繼開啟了人工智能國家創(chuàng)新計劃。自2015年始,我國出臺了一系列促進人工智能技術研究與產業(yè)發(fā)展的政策與措施,2017年7月,國務院發(fā)布了《新一代人工智能發(fā)展規(guī)劃》,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技術標準和知識產權體系,特別指出加強人工智能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,健全人工智能領域技術創(chuàng)新、專利保護與標準化互動支撐機制,促進人工智能創(chuàng)新成果的知識產權化。
中國人工智能專利的申請數量已經全球第一。然而,中國人工智能專利的授權率一直不高。
究其由,不是專利法不保護人工智能,而且以往尋求專利保護的舊方式與專利法不配套。人工智能領域申請專利的方式多年來一直保持著傳統(tǒng)方式,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,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。
那么作為專利代理人,該如何進行人工智能專利申請了?接下來介紹三個辦法。
一是,采用“機器腦”方式描述。
傳統(tǒng)的人工智能專利撰寫方式,表達的是“計算機程序”、“算法的流程”,因為軟件開發(fā)基本上都以計算機高級語言進行編程,不考慮計算機硬件的操作與控制,軟件成果自然與專利法的立法本意相互脫離。以“機器腦”方式描述人工智能專利申請,拋棄了的傳統(tǒng)的以虛擬軟件模塊為線索的描述方式,改用以信息流、數據流、控制流構成的“機器腦”方式進行描述,使得人工智能領域的純數學、純軟件成果變成了一種“人造大腦”的“產品”發(fā)明,對于這樣的學術前沿研究成果,只要解決了專利保護客體問題,自身的創(chuàng)造性一般是沒有問題的,授權率自然就非常之高。關于人工智能是否屬于專利法保護的對象,已經爭論了多年,一直沒有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,可人工智能技術正在迅速發(fā)展,人工智能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日趨緊迫。世界知識產權組織(WIPO)已經釋放出為人工智能立法的信號,但“人工智能法”真正實施之日難以預測。在此之前,以“機器腦”方式描述人工智能專利申請,在現有的專利法框架下,就可以高比例地獲得專利權。
二是,按照非人工智能領域進行申請。
人工智能研發(fā)成果,無論涉及數據、模型訓練、模型應用,還是說深度學習、人機融合、類腦思考、機器翻譯等,核心往往都是算法。以往的人工智能專利申請,所表達出來的都是“科學方法”,而不是專利法要求的“技術措施”,因此,越強調是人工智能領域的科研成果,專利申請就越容易被駁回。人工智能專利申請涉及機器的聽、說、讀、做、學等。其中,無論是遺傳算法的機器學習,還是類神經網絡算法的深度學習,之前的駁回比例都非常高,駁回理由基本都是純數學算法,抽象概念,不屬于專利的保護范疇?!皺C器腦”申請模式可徹底改變這種狀況,此外,如果說是自動控制、傳感器技術、模式識別、圖像識別、語言識別、自然語音處理等領域技術創(chuàng)新的成果,獲得專利權的阻力就小得多。實踐證明,不是專利法不保護人工智能,而是以往的人工智能專利申請方式與專利法不配套;在現有的專利法框架內,如果采用“機器腦”表述方式,可以解決人工智能的專利保護客體問題;之前的30-40年,描述軟件專利靠的往往是“虛擬功能模塊”,這與被專利法排除在外的“智力活動規(guī)則”常常難以區(qū)分,以往人工智能專利申請大多數會被駁回,并不奇怪。
三是,調整撰寫策略
企業(yè)、高校、科研單位都希望突出自己的成果是“人工智能”,卻為獲得專利授權增加了難度。如果不在發(fā)明名稱、摘要、權利要求書中出現“人工智能”字樣,要好得多。提交專利申請時,人工智能字樣先寫在說明書的適當位置,摘要中盡可能避免出現明顯的人工智能術語,例如決策樹、機器學習、對抗訓練、卷積神經網絡等;在答復審查意見時,再體現在發(fā)明名稱里,在專利授權文本中體現“人工智能”字樣,以滿足學術的需要或商業(yè)的需求。從知識產權的角度看,人工智能僅僅是自動控制系統(tǒng)、專家系統(tǒng)的升級版,只是多了學習功能、增強了人機融合,應用的領域從機器、工業(yè)裝置延伸至生活、服務、下棋、刷臉等;從隱式的客觀存在變成了顯式的商業(yè)化亮相。能否被依法授予專利權,看的是技術方案,并不是看涉及的技術領域是否時髦。因此,不必在申請文件中夸大人工智能的功能與效果。另外,在說明書中盡量少用數學公式,能夠用生活中的語言說清楚技術創(chuàng)新所在,非常有利于人工智能專利申請的授權。當然這種做的難度非常大。如果必須用數學語言描述,對每個變量、每個符號都要賦予其物理意義,對于每個數學式都要解釋在技術上到底會發(fā)生什么。
人工智能是目前可見的未來圖景之一,能否與其融洽地結合關乎行業(yè)發(fā)展。在專利代理領域,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還有很多。
參考文獻:李國紅,李文宇.人工智能專利初探及知識產權建議[J].電信網技術,2018(01):12-16.
資料來源:IPRdaily中文網
行之始創(chuàng)于2005年,擁有超過300人規(guī)模,主要成員具有10年以上的行業(yè)從業(yè)經驗,是經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批準的從事代理知識產權確權、維權、檢索分析及運營的專業(yè)知識產權全產業(yè)鏈服務供應商。先后獲得獲得全國知識產權服務品牌機構、國家專利運營試點企業(yè)、國家知識產權分析評議服務示范機構、全國專利文獻服務網點、四川服務名牌等榮譽資質。